时间:2025-07-30作者:admin浏览: 次
蓝狮注册假货的存在,如同电商市场的一颗毒瘤,不仅让消费者花费真金白银却买到劣质商品,损害其合法权益,更像一把钝刀,持续切割着品牌多年积累的声誉,蚕食着品牌的市场份额与利润,给品牌方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。
那么,假货问题究竟为何屡屡出现?它又对品牌造成了哪些危害?品牌方又该如何有效打击假货呢?
部分商家为追求超额利润,盯上了品牌产品的市场热度。以某款售价 500 元的名牌包为例,假货生产成本仅 50 元,却能以 200 元出售,利润率高达 300%,远超正品销售利润。这种巨大的利益诱惑,让一些商家甘愿冒着被处罚的风险生产、销售假货。
许多消费者缺乏专业的假货鉴别知识,容易被 “原厂尾单”“外贸原单” 等话术误导,加上假货在外观、包装上模仿得越来越逼真,仅凭肉眼难以区分,这为假货提供了生存空间。某美妆品牌的假货口红,因外观与正品高度相似,半年内销量达正品的 30%。
淘宝等平台商家数量庞大,每天新增商品链接数以万计,平台难以逐一核查商品真伪;品牌方自主监测假货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,而假货商家又常通过更换店铺名称、隐藏销售等方式规避监管,导致假货屡禁不止。
消费者买到假货后,往往会将不满归咎于品牌,认为 “品牌质量不过关”,进而在社交平台吐槽、发布差评,影响其他消费者的购买决策。某轻奢品牌因假货泛滥,半年内品牌好感度下降 25%,正品销量下滑 18%。
假货以低价抢占市场,分流了大量潜在客户。某运动鞋品牌的正品售价 899 元,而假货仅售 299 元,许多消费者因价格差异选择假货,导致正品市场份额被侵蚀,年度销售额减少近千万元。
若消费者因使用假货造成人身伤害(如劣质化妆品导致过敏),可能会起诉品牌方,引发法律纠纷;同时,经销商因假货冲击利润缩水,对品牌的信任度降低,甚至终止合作,破坏品牌的销售网络。
通过淘宝的 “假货举报” 通道,提交品牌商标注册证、正品鉴定报告等材料,对售假店铺发起投诉。平台核实后会下架假货链接、关闭店铺,情节严重的还会移交司法机关。某 3C 品牌通过该方式,3 个月内下架了 50 家售假店铺的链接。
委托第三方机构购买疑似假货,由品牌出具 “非正品” 鉴定报告,连同购买记录、鉴定书提交给平台和市场监管部门,要求严惩售假商家。对于售假金额较大的商家,可提起诉讼,要求赔偿经济损失,某服饰品牌通过法律途径,让 2 家售假商家赔偿 10 万元。
运用区块链技术为正品赋予唯一溯源码,消费者扫码即可验证真伪;在官网、旗舰店开设 “假货鉴别指南” 专栏,教消费者识别假货特征(如 logo 细节、材质差异),减少因辨别能力不足导致的误购,从需求端压缩假货生存空间。